訂閱電子報|友善連結|隱私權保護政策 | 網站導覽  © 2016 林語堂故居 All Rights Reserved. | Design@Survision Intermedia
  線上預約 | 聯絡我們 | 贊助我們 | ENGLISH
 
 
  首頁 》 故居消息 》 2017年林語堂文學獎|決審會議紀錄
11/21/2017
2017年林語堂文學獎|決審會議紀錄

 

決審評審:朱天心老師、林俊頴老師、高嘉謙老師(按姓氏筆劃)

時間:2017年10月29日(日)

地點:林語堂故居閱讀研討室

紀錄:阮芳郁

 

 

本屆林語堂文學獎經複審評審圈選,餘20篇進入決審,邀請到朱天心老師、林俊頴老師、高嘉謙老師進行評選,兩位評審推舉林俊頴老師擔任主席,並談談閱讀作品的初步印象。

 

 

朱天心老師(以下簡稱朱):

面對這批作品,我並非只取決於文章的好壞。

我將作者的寫作方式分為「臨帖」與「臨碑」兩種。有些作者透過文學作品詮釋世界,這是「臨帖」類型;也有些作者強力地被生活吸引,認為生活本身已經足夠他的書寫,這是「臨碑」類型。

林語堂文學獎面向所有華文地區徵稿,所以我們也看到許多來自中國的作品。中國作者會比較傾向「臨碑」類型,書寫現實生活裡的光怪陸離;臺灣大部分的創作者都勤於閱讀,多是「臨帖」。難得看到作者願意緊盯現實,就很吸引我的目光。

 

林俊頴老師(以下簡稱林):

這批作品題材十分多元,觸及不同的社會與現實面向,關懷點也有所不同;這可能與創作者背景相對多元有關,敘事能力與欲望都有不同的層次。

我見到技術很好的創作者;也有技術沒那麼好,線索相對鬆散,卻展現出強烈的敘述欲望。當然,作者的敘事主軸,處理議題的能力,以及能處理到什麼樣的層次,也是一個選擇標準。

 

高嘉謙老師(以下簡稱高):

每批文學獎稿件中,幾乎都可以看出類型小說對寫作者的影響。

所謂「類型小說」(或大眾小說),與「一般文學獎」的作品相比,會有很大的衝突,如何從中取捨,往往被提昇為一種考驗。類型小說有其困難,要寫好,也需有所關注,不全都是輕薄短小,也不是只要寫得容易閱讀就好。不過,這批作品沒有那些類型小說或一般文學獎小說的模樣,反而擁有更多面向。

林語堂文學獎的字數限制是一萬字,其實非常難寫。如何在這樣的篇幅中面面俱到,甚至掌握到一些東西,有根本上的困難。

 

 

三位評審於20篇入圍作品中,圈選出10篇作品進入決審,以下開始逐篇討論,最後再重新給分。

 

3票作品

021〈結婚者步行歸鄉〉,148〈穴棲〉

 

2票作品

225〈誰〉(林、朱)

 

1票作品

008〈歸去來〉(朱),016〈消失的試衣間〉(高),026〈早班車〉(高)、146〈邊疆公寓〉(高),214〈育英樓三號樓梯〉(林),254〈涂月〉(林)、272〈秘雕〉(朱)

 

 

008號作品〈歸去來〉

 

朱:

這篇初讀就知道是中國的作品。我選這篇和另外一篇,都是基於剛才說的選擇系統:中國寫作者「臨帖」的比較少。

它使我想起美國小說家約翰‧威廉斯的《斯通納》,寫一個在美國中西部教書的平凡英文老師,呈現他平庸的一生,可是他好認真、好獨特,用一種非常純真的態度去寫它,甚至沒有什麼戲劇性。但作者認認真真、老老實實寫一個人的功夫,仍然非常動人。

 

高:

這篇小說談的是寄居在都市的文字工作者,過著一種無奈、無力的白領日常生活。在人際關係、感情與工作當中,都隱藏著需要反思的事物──這樣的生活到底是什麼樣的狀態呢?作者不點破,也不告訴你存在與超脫的方法。敘事不疾不徐,慢慢的帶出去;在這樣的趨進中,同時露出某些特點或弱點。

像天心所說,這篇作品能夠直觀面對,把握住生活的姿態。但他沒有給出很完滿的結局,好像缺了「歸、去、來」的動機,以及「歸、去、來」本身的整合,因此我沒有選這篇。

 

林:

與〈歸〉相像的作品有幾篇,我大致歸類在寫實小說之中。這使我想到一本早期的美國小說,舍伍德.安德森的《小城畸人》──很好的短篇小說範本──同樣都寫不能再平凡的人生切片,作者不會為了照顧所有人事物,而將小說寫得四平八穩。我的意見是,既是短篇小說,總要在這幾千一萬字中有所謂刺點、繆點、亮點那樣讓人眼睛讀著發光的時刻。可惜在這篇我沒讀到那樣的東西。

 

 

014號作品〈邊疆公寓〉

 

高:

面對「長照」這個社會議題,這篇小說處理得相當別緻。他把生存空間定調在一棟公寓,準備都更,卻拖延太久,被棄置在旁。「邊疆」在整個都市變化進程中,儼然是被耽擱的。

照料父親的看護,能不能透過幫助老父親手淫的過程,喚起下半身癱瘓、但仍保有一絲生命欲望的人?作者選擇這樣的情節很有意思,透過看護與病人之間的關係,呼應「邊疆」語境及其氣息。

 

朱:

這篇的精彩,嘉謙都說了,我也完全同意。他寫看護幫老父親手淫,寫得很細,可是前面的視角完全是「我」,前面已經提過這個時間「我」在上班,那麼,「我」到底在不在場?

若只是兩三句帶過,也許是瑕疵;但它佔了很大篇幅。當然,就是作為長年小說創作者的我們,才更重視這樣的問題。

 

林:

我很佩服作者能寫這種故事。他不溫不火,不灑狗血,也不哭訴,很平穩的寫,我卻可以深刻感受到其中的許多掙扎。但他有個嚴重的毛病,就是剛才嘉謙與天心所說的,「敘述觀點的轉變」要如何說服讀者呢?他前半部將破敗國宅寫得讓我們有如置身其中,卻失守在後半部的設計,過度的觀點操縱反而讓整篇好小說出現致命的缺陷。

 

 

016號作品〈消失的試衣間〉

 

高:

這篇處理的是老年男子面對長年結髮的妻子,患得患失的複雜心態。小說設計出一些典型的場景,包括太太的生日宴會、晚間夫妻在床上的互動、以及高潮──替太太買生日禮物,接著最後一大轉折:整個試衣間消失不見。這就是他最想突出的設計。

丈夫怎樣也找不到妻子所在的試衣間,透露出的無力感,與情緒的爆發點,都被安置在末端。但轉折點設計得過於刻意精良,是可惜的地方。

 

朱:

同樣寫中年疲倦的家庭劇場,另一篇〈誰〉更吸引我。短篇小說有時會讓人忍不住(包括一些老練的作家)在最後一翻,就像四格漫畫中,第四格的那一翻。只是這一翻不一定有其必要。

 

林:

設身處地來想,這對結婚三十年的夫妻,其實也沒多老,或許就是我這樣的年紀。我同意作者鋪排的生活細節,完全合情合理,但它不夠入味。要在一萬字內產生這麼大的轉折,事實上非常需要純熟的小說功力。

天心寫過一篇〈鶴妻〉,雖然講的是一對很年輕的夫妻,也許與這篇有相通之處,可以參照看看。

 

 

026號作品〈早班車〉

 

高:

他應該是中國的寫作者,處理了當地的社會議題:「留守孩童」。從尿床到寄人籬下的自卑,都展露出留守孩童的心境;這篇很大的優勢,在於作者很自然地鋪展孩童的心路,但後半部分仍然落入既定套路,欠缺某些驚喜。

人稱的轉換也有些突兀,有時候第三人稱,有時候又跳到第二人稱。即便如此,它也有它的關懷,所以我選了這一篇。

 

朱:

這篇也是位居我的五、六名之間。在閱讀過程中,有些套路會稍嫌刻板,但他畢竟還是很細緻,很動人。到最後,我分不清楚自己到底是同情小孩,還是喜歡這一篇,猶豫了很久。

 

林:

這篇有一個情節,他彷彿是要謀殺自己的表妹,使我想起一部歐洲電影,講一個小女生,好朋友落水快死掉,她掙扎著要不要去救,因為如果朋友死了,國家福利的名額空出來,她就有機會得到。這樣的掙扎讓我怵目驚心。

所以我讀這篇小說,很希望能夠看見平穩敘述之外的發展。而且他偶爾有過於感傷的毛病。

 

 

214號作品〈育英樓三號樓梯〉

 

林:

我反覆看了幾遍。它與〈早班車〉有同樣的優點,寫得非常平穩。這是他的優點,卻也是缺點。

主角生無大志,面對大環境的生存壓力,力求考上公務員。我設身處地,以作者的角度去想──在一萬字的篇幅內,去寫這麼平凡的小人物,作者只是泛泛的同情嗎?有沒有抓到制高點?作者是故意隱藏自己對如此小人物的好惡或批判?這是一種小說策略嗎?──我嘗試去瞭解,似乎被說服了,因此選了。

 

朱:

它就像約翰‧威廉斯的《斯通納》,但還缺乏一份自覺。大多數的人會去歌頌英雄,或是書寫一些光怪陸離的人,然而,認真生活的平凡人,難道就沒有被書寫的價值嗎?約翰‧威廉斯對這件事是有自覺的。

這篇小說試圖呈現平淡無事的人生,又想要那份自覺,卻沒有守穩。也許最後更需要一個亮點,來吸引讀者的目光。

 

高:

這篇作品想展現公務員的生命價值。努力那麼多年,終於考上公務員,回頭參加國中同學會,捕捉當年失落的單戀對象,結果發現對方已有了未婚夫。

那麼主角該怎麼「轉」呢?他轉得也滿有趣,主角開始設想:她的未婚夫也許很不錯,她可能有機會到國外去蜜月旅行。讓我想起張愛玲〈紅玫瑰與白玫瑰〉的童振保,他總會把自己調回正常的狀態,活在「對的時間」。

當然我不是拿他跟張愛玲比較,而是高明的小說,就可以讀出作者精準醞釀的人格特質──活在「對的時間」的人格特質,在眾多細節中,不斷碰撞突出。公務員長期積存於結構底下的精神狀態,是一個相當有趣的點,但這篇小說欠缺更有層次的鋪陳與把握,他應該呈現出更多特質。

 

 

254號作品〈涂月〉

 

林:

這批作品裡,不少是針對女性角色來寫;這篇我認為是最好的一點,就是用平等的高度來看「女性」,不像有些作品把女性視為怪物。

它最大的問題是沒有張力。我們總希望平鋪直敘底下,可以看見「起跑」的東西,就像飛機起飛的那一刻。

 

朱:

確實,這篇讀起來很宜人,也很有趣。但在文學獎評審的自我提醒之下,當我看見它的文類傳統非常豐沛,自然會嚴苛起來;如果它還處於開疆闢土的狀態,甚至會給它一些加權。

可能有人認為這樣不公平,文學獎不是比文章的好壞嗎?但作為一個替文學獎看門的角色,我會覺得這個書寫意識是很重要的。

 

高:

這篇小說寫理髮廳裡,幾個老太太對於下一代婚配關係的種種討論,對話展開了許多細節,給出一種熟悉感。但細節過多,使我難以看見作者的核心關懷,所以我猜,作者也許不是要寫短篇小說。

 

 

272號作品〈秘雕〉

 

朱:

作者很認真面對文學獎,把所有的好料都放進去,但究竟這個湯到底好不好喝?我感覺到作者很努力在「攻」,作品本身的問題卻很多。

他對於時間歷史沒有太多興趣,只把它當作一種工具。但我認為,我們動用這些工具,既有權力,也有義務。當然,作為一篇虛構的小說,同樣擁有一種權力:你可以做一個不貼近歷史、不貼近時間的構築。

 

高:

作者好像在講怪異的故事,曲折神秘,有些段落細緻描寫了秘雕的戲偶與法術。但這篇小說需要的,應該是深化概念與用意。

它的主軸與支線互相糾結,層次不清晰。本來可以妥善處理秘雕背後的神秘故事,可能遭遇技術上的問題,後半段弱了下來。他有很強的企圖,卻沒有平穩的駕馭能力;有亮點,也有瑕疵,這是比較可惜的地方。

 

林:

作為世故的讀者,我對這樣的小說,反而有很大的戒心。作者在中途想要帶入心理驚悚的成分,但他對這小說人物與其歷史背景,似乎缺乏紮實、具體的理解,譬如年齡與她是否文盲的關係,譬如雕刻師的職業與女性禁忌是否衝突?作者把祖孫三代那麼多東西放在一起,企圖心固然大,卻反而讓自己陷入很大的困境,使得小說的說服力不斷被磨損。

老實說,這篇小說對女性的描寫,我讀來也是不太舒服的。

 

 

225號作品〈誰〉

 

朱:

這真是上好的短篇小說,具備當下現實的意義。

他在有限的時間、空間裡,採取近似劇場的調度方式。如此一來,可能使人物刻板化,難以鋪陳;但他能夠讓人物不刻板,也並未掉入窠臼。

我看到小朋友走出門,心裡想,千萬不要被車撞死──通常小說(也包括老練的寫手)都難以抵禦這樣的誘惑──後來管理員叔叔終於把小朋友帶到管理室,那時候我心想,千萬不要強姦他、不要把他勒死。還好,這些情況都沒有發生。光這一點,我會認為作者禁得起考驗,他所關注和理解的是真實的、活生生的人,而非劇情的編織。

透過這種方式,還能夠在九千多字的篇幅中取悅讀者,使讀者受到驚嚇,十分不易。

 

林:

這篇作者目光犀利精準,寫實功力很到位。

他刻劃小孩夾在夫妻中間,兩人各自滑手機,那畫面不禁使我感到滑稽好笑,諷刺得非常有力。與其他幾篇都在瞄準「寫實」的作品,作者有態度,也有想法,勇於向生活底層挖掘,逼我們想,到底出了什麼問題?

 

高:

作者有技術高明之處。我們也知道結尾可能落入俗套,但是它後面的轉折,拉到「身份認同」的問題,到底是「誰」──這個「誰」的部分與小說結尾,是有意思的。我後來不太滿意的地方,在於轉折刻意地回應最初作者設置的主題:「誰」的意思是,每個人的手機背後都藏著「誰」嗎?

小孩能不能講出爸媽的名字,能不能講出自己是誰,其實包裹著更複雜的問題(這個問題是很有意思的,也看得出作者有這樣的意圖),或者說作者有預言的意圖,但它最後的轉折,突兀到影響了作者前面想要包裹的問題。

如果字數再放寬一些,作者會做不同的處理嗎?他跟我剛才選的〈消失的試衣間〉相似,都做了最後一翻;但他的轉折太小,而後就停在那個地方了。

 

 

021號作品〈結婚者步行歸鄉〉

 

朱:

主角因媒妁之言,必須娶某個女生,他勾描一下那個女生,形容她是從來「不」讀西方小說的──有趣的是,作者正好相反。

這篇的作者應該是中國作家。但是,若把裡面的某些元素拿掉,讀到的其實是東歐小說。我不是說作者在模仿,而是他早已習得以文學的方式,看待眼下生存的現實世界。在這一點,他非常成功。

 

高:

整篇小說很吸引我的地方,在於它有一種內在湧動的力量。

我們可以把它當成一部公路小說,故事始於他選擇步行回鄉結婚,路上所見的、經歷的外在場景,勾引出種種人生的反思,以及對人生的窺探。作者的文筆非常老練,而且乾淨,觸碰的問題都有一定的深度,尤其途經一座過去的刑場,間接提出生死的叩問。

行文冷靜,讀下去又飽涵詩意,勾勒出更廣大的敘事者的內在世界;同時它的題目:「結婚者步行歸鄉」,樸素到不能再樸素。是相當別緻的處理方式。

 

林:

剛開始讀這篇時,心裡很掙扎,也很猶豫,若用現在的話來形容──是非常「文青」的一篇小說。看得出來是中國的寫作者,但又不像中國,當然絕不是臺灣,在這樣的怪異之中,它仍是一篇好看的小說。

極度散文化是這篇的特色,好像也找不到什麼小說的脈絡,可是你又不能說它是失敗的,它非常巧妙,如同剛才嘉謙所說,作者很老練的把這種既詩意又散文化的東西編織在裡面,也不誇飾,給讀者很清新乾淨的感覺。我讀兩遍之後,確實被他說服。

 

 

148號作品〈穴棲〉

 

林:

相較於〈結婚者步行歸鄉〉,這篇肯定就是臺灣作者寫的。論文字風格,兩篇是一明一暗的對比;以小說基本功而言,他無疑是最好的一位,甚至比〈結〉更老練沉穩。

反覆閱讀這篇時,一直感覺它後半部的時間順序讓人錯愕,邏輯上好多令人陷入迷魂陣的地方,我甚至揣想:弟弟到最後是以鬼魂的形式出現嗎?好像也不對。即使作者的敘事結構有這麼大的缺陷,然而作者步步為營地渲染出了一種相當迷人、鬱結的情調與味道,愛與感情會是包裹著欺瞞與傷害。他成功地引導讀者進入他想要的情境,讓人深思、回味。

 

朱:

這篇的優點我完全同意。但很大的問題,確實在於弟弟到底是什麼時候死的?其實小說裡有一個校正點,所以無論怎樣,在那個時間點,弟弟都應該存在。就像我們剛剛討論的〈邊疆公寓〉,不在場時,可以用模糊的狀態或氛圍帶過──小說裡描寫弟弟的場景卻太過寫實。

時間點確實有問題,這篇整體的氛圍又太強大。像珍珠,即使進了沙,也可以忍受;然而對於某些本身整體感沒有這麼強的作品,這會是顯而易見的毛病。

 

高:

我同意兩位評審的說法,作者絕對是寫作老手,文字精確細緻。小說裡有一個三角關係,姐弟倆共用這個男人,弟弟與男人死於地震,他們擁抱在一起死去,揭發了真相。其中複雜的心路轉折,作者都很精準的抓到了──她在牙齒根管治療的過程中,觸及到整個生命的結構性問題,看見被腐蝕掉的部分,包括她跟母親的相處,還有她跟丈夫、弟弟的相處。

這個故事如果由不夠老練的作者來處理,很可能落入俗套。但他的文筆實在太不俗,各個轉折之處,都有懸疑性。剛才兩位評審提到的交代不清的轉折,也許是字數已達上限,這是難以在一萬字內處理得很好的故事,作者仍以他極好的技術,將各個複雜的面向呈現出來。

 

 

全部得票作品討論完畢後,進行第二次給分,最高5分,最低1分,排序如下:

 

148〈穴棲〉,總分13分(林5分,朱3分,高5分)

021〈結婚者步行歸鄉〉,總分12分(林4分,朱4分,高4分)

225〈誰〉,總分11分(林3分,朱5分,高3分)

026〈早班車〉,總分4分(林1分,朱2分,高1分)

016〈消失的試衣間〉,總分2分(林2分)

146〈邊疆公寓〉,總分2分(高2分)

254〈涂月〉,總分1分(朱1分)

 

 

三位評審同意以分數高低決定名次。〈穴棲〉獲得首獎,〈結婚者步行歸鄉〉獲得貳獎,〈誰〉為參獎,〈早班車〉、〈消失的試衣間〉、〈邊疆公寓〉三篇同列佳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