閑情生活節源自林語堂對晚明生活美學的喜愛,林氏大力宣揚並實踐晚明生活家李漁的信念。以現代的語彙來說,相隔數百年的李氏及林氏,同為慢活樂活的先行人,倡言人要知情知性,並將概念轉化為常民語言,乃成生活,所為美學。
民末是中國歷史上最豐富的年代,知識分子於政治上不得志,乃在消遣一事竭力,為不失顏面,以近情作為託辭,意即依循本性尋找生活中的逸趣。李漁是其中的佼佼者,《閑情偶寄》更為東方生活美學的指南。中國社會自古以儒家知識份子為士太夫結構下的社會,講究上對下的關係及應對,限縮自我意識,思想上排斥《閑情偶寄》過於講究感官的小事,然現代人在繁忙的物質社會中,格外需要精神上的紓解,而李漁早在400年前將答案書寫成冊。
東方美學講究天人合一、師法自然,富貴人家有小橋流水假山奇石,貴族則有避暑別莊於山巔雲裡,人對天地自然的想像延伸在建築與環境。然李漁所推崇的居住美學,卻以簡樸為要「房舍與人,欲其相稱」,其所著重的觀念,不流於俗套,直到今日仍廣泛適用,如:窗戶應堅固不過度雕飾,房內陳設不宜多,重室外借景,無須掛畫可直接繪於牆上,另上有儲物藏拙概念等。
林語堂作為李漁的發揚者,自家設計的宅院裡,處處可見東西方元素相融,位於山邊的建築,中庭有竹有石門窗透亮,佇於房舍任何一角,目可見層層疊疊青山雲霧,花間蝶舞時晴時雨皆私家景緻。住宅公共化成為博物館後,任何觀眾皆可自由尋訪參觀,林家已成臺北城不可或缺的風景,然與其年歲相仿的老屋呢?
臺北城已建城超過138年,昔日來往文士商賈眾多,見證了城市的輝煌起落,也根歸於此,百年的文化交融相合,建造了一棟棟獨具特色的老屋,這些建築宛如時光寶盒,深藏了故事等待被開啟。
2020年林語堂故居主辦閑情生活節,與舒喜巷合作,帶領觀眾訪臺北邊境,走讀山河,蒐羅時間的鑰匙,探尋城市周邊的歷史軌跡,閱讀老房子裡的故事,從生活體驗閑情美學。
執行單位|林語堂故居、舒喜巷協辦單位|吉剪花、金龍禪寺、台北靈安社、心起町、柒拾貳丁目、尚欣茶行、山海日常。工作室、响仁和鼓藝工坊、繒 纏花工藝、臺北市士林公民會館指導單位|東吳大學、臺北市文化局
▼肆月春日閑情展覽|3.31 Tue. -5.5 Tue.吉剪花的六識奇幻旅程--剪紙特展佛教稱六種感官為識,眼識、耳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及意識六者的合稱,在春天裡打開感官去體驗天地的變化,感受老屋與環境的融合,並與作品產生一種共感,創造專屬的奇幻旅程。雅集|4.10 Fri. 14:00 春日閑情潤餅雅集晚明的文人有九雅:焚香、品茗、聽雨、賞雪、候月、酌酒、蒔花、尋幽、撫琴。其中最能代表文人氣節風骨地當屬古琴,琴可作為禮器可治樂,據說亦可癒病。在林家宅院裡,效一回古人,以琴為首,輔以聞香、品茗、蒔花,舉辦真正的雅集,聽風賞景,洗淨五感,從春日重生,品味塵世的天堂。琴事|黃永明茶事|王鴻佑紙事|吉剪花內容|250元/人,限額50位。聆聽琴音,體驗剪紙,品茶吃潤餅及茶點地點|林語堂故居親子|4.11 Sat. 14:00 親子潤餅廚房──DIY閩南潤餅料理
內容|親子合力完成自家潤餅饗宴。費用|500元/組﹝一大一小,限額13組)地點|林語堂故居講師|Amanda(林家岑)兒童烹飪老師/專欄作家。教育為一生志業,十多年前,她就開始教導幼稚園的小小孩下廚,從手作料理中發掘孩子們的潛能,建立自我價值。從潤餅開始重塑家庭的傳統,讓美好的膳食得以傳承延續。體驗|4.19 Sun. 14:00「芋」見纏花--纏花DIY重視珍貴文化的傳承
纏花早期常應用於台灣新嫁娘的花飾,不同的身份佩戴不同樣式,各有所屬,亦有貢獻神明的習俗。這種仿若雕塑的工藝作品,結合了紙片、金屬細線與絲線纏繞而成,代表深切的祝福跟心意。國棻老師鑽研纏花工藝多年,並將其發展成中型立體作品。本活動透過教學,帶學員一窺纏花的奧秘,並結合陽明山海芋季,手作海芋纏花,體驗傳統美學工藝。內容|200元/人,限額20位,纏花介紹及體驗講師|曾國棻地點|林語堂故居擊鼓|4/25 Sat. 14:00-16:00鼓樂春響——手工製鼓親子體驗
「鼓」的存在遍及大街小巷,圍繞著我們的生活運轉,在4月春天午後,與响仁和鼓藝工坊的相遇,引領我們走進製鼓的萬花筒中,靜心聆聽來自鼓魂最深處的鳴響。費用|100元/1人地點|林語堂故居講師|王藤 師傅 —响仁和鼓藝工坊 王藤師傅為响仁和鼓藝工坊第三代傳人,响仁和創始於1927年,其製作之鼓經久耐用、聲音渾厚,深受國際專業演藝團隊及廟宇喜愛,目前致力推廣鼓藝文化及製鼓工藝,期許鼓聲喚醒對傳統文化的重視與傳承。公民場展覽|4.1 Wed. -4.30 Thu.東張西望:大師走過人間-林語堂生活展
地點|士林公民會館(台北市士林區大東路75號)以說故事的方式呈現林語堂精采人生,內容濃縮成10個主題,讓民眾跟著林語堂腳步,造訪漳州、上海、北京、美國、法國及德國,最後落腳台灣。幽默大師的真實人生,他的悲歡交織出一頁中國歷史,他的故事應該讓更多人知道。
報名連結
▼老城邊境遺事藝宴|4.11 Sat. 乍暖潤食—舒喜巷春藝宴寒食後,酒醒卻咨嗟。休對故人思故國,且將新火試新茶。詩酒趁年華。—宋.蘇軾〈望江南 · 超然臺作〉詞「暖雨晴風初破凍,柳眼梅腮,已覺春心動。酒意詩情誰與共?」—宋.李清照〈蝶戀花〉詞寒食清明後,一場河港老城家屋的還暖乍聚,以大稻埕王家潤餅食味,歡迎異鄉故人來訪交流。展演時間|新茶潤食場:4月11日(六) 11:30-14:00 酵沫潤食場:4月11日(六) 14:30-17:00地點|舒喜巷 台北市大同區迪化街一段72巷15-1號1樓。說明|因座席有限,每場限制20人內參加,考量活動之進行品質,謝絕10歲以下之兒童參加。分享人|大稻埕王家、黃飛霖、陳文偉費用 |每人400元。(內含食潤餅、品茶或酒,與春藝手作。)走讀I|4.18 Sat.靈安神話— 台北靈安社一百五十年台北北管軒社中,最有年資的即是「台北靈安社」,早在清同治十年(西元1871年),為配合台北稻江霞海城隍老爺的祭祀活動,大稻埕地區商郊信徒們集資,赴大陸福建福州恭塑謝、范二將軍神將,組成靈安社。也曾在大正十二年(西元1923年)4月,日本裕仁太太子訪臺,在日本當局邀請下,特邀請當時臺北市大稻埕及艋舺兩地知名北管及南管社團與會,並以各種戲曲陣頭及神將予以歡迎,台北靈安社亦參與出陣慶祝,其中文武二判官及謝范二將軍亦在行列中。本場走讀將參訪即將150年慶的台北靈安社館,看見其古昔生活傳承的使命,在保存良善的文物中,看見大稻埕風俗發展,以其具典範作用的神將與北管傳統,認識台北靈安社推廣的老台北大眾雅緻文化。時間|4月18日(六) 14:30-15:30走讀地點|台北靈安社 台北市大同區歸綏街116號活動說明|本活動採取定點走讀,因空間有限,限制20人內參加。
*本活勳於3月底開放報名
走讀II|4.19 Sun.遺跡隱味|從河溝頭到新起町1884年台北府城完工了,「城內」平衡了「艋舺」與「大稻埕」兩河港市街的族群衝突,過往的荒地成了台北核心,隱然成形的「三市街」隨著河港貿易、工業、軍事、交通的聚集,開展出台北的新時代。跟著呂慶炎老師的步伐,從劉銘傳踏上河溝頭任職的這段路開始,再看見台北城承恩門的新時代,沿著日本時代的末廣町、壽町、西門町,來到了藝術家相聚的新起町小巷,在 「心起町」遇見艋舺青藝聚落。集合時間|4月19日(日) 13:45集合;14:00-16:00走讀集合地點|北門捷運站3號出口走讀動線|北門捷運站3號出口→清代機器局遺構→河溝頭→舊鐵道與末廣町→壽町→助順將軍廟→康定路→新起町→心起町藝術空間活動說明|本走讀活動,為確保行進安全及進入之空間侷限,限制20人內參加。費用 |每人360元。內含老師費用與飲品乙份。分享人|呂慶炎、李家維走讀III|4.25 Sat.碧湖山跡|歷史過客與老城之隱內湖平原老村落的形成,恰以山、河之間而居,形成山腳聚落,而其知名近山忠勇山之金龍禪寺,於1953年竣工,迄今已超過一甲子,從荒地逐漸成為內湖在地信仰與名勝。開創者玄信老和尚在其時空背景下,以濟世為念,開創他的心靈隱點,從一開始在台北大橋頭的勸化堂,至最終的金龍禪寺,其在台北生活的人生路徑,恰好從河港到近山,開發在地,以濟世形式說自身故事。本活動前半段以走讀方式,帶大家了解這個既熟悉又不甚了解的近山,以一個禪寺老家族的故事,從擘劃在地自然與建設,分享這座寺廟的家族故事,而從寺內「吳濁流文學獎紀念碑」,看見認同「臺灣文藝、本土文學」的理念。本活動後半段以講座方式進行,邀請文史教育工作者與作家陳建一老師,分享台北老城故事,在村落故事中習得不同時代,屬於這片土地主人生存的「起點」至心靈的「隱點」,在雅識之中,成為一個生活隱者。節氣遇「穀雨」正是二十四節氣中,春季的最後一個節氣,也是唯一將物候、時令與稼穡農事緊密對應的一個節氣,以此日活動,灌溉老靈魂之芽。集合時間|4月25日(六) 13:15集合;走讀段落13:30-15:00講座段落15:30-17:00集合地點|內湖捷運站1號出口活動行程|內湖捷運站1號出口→忠勇山腳聚落→碧湖水圳→近山生態→金龍禪寺→講座活動。活動說明|本活動為確保行進安全及進入之空間侷限,限制30人內參加。分享人|呂慶炎、陳建一
▼伍月初夏生活講座展覽|5.15 Fri. -6.30 Tue. 煦色韶光-曾國棻纏花工藝展地點|林語堂故居集趣|5.23 Sat. 14:00 野趣採事—生活採集藝術工作坊
採集是人類最早最原始的生活方式,也是人類與天地之間溝通方法,採集使我們與週遭環境展開對話,野趣採事—生活採集藝術工作坊,以故居為中心,以採集形式收集週遭的各種材料,一起完成屬於自己的小小藝術品。
費用|100元/1人地點|林語堂故居講師|蔡惠年 老師 — 山海日常。工作室山海,生活於後山,在山海環繞之下,追尋與自然環境共生的生活理念,創作皆取材自山林海嶼;啟發於在地的風土文化。
端午|5.30 Sat. 14:00 老屋飄粽香—親子包粽體驗DIY《風土記》曰:「仲夏端午,烹鶩角黍,進筒糉,一名角黍,一名糉。」粽子除了是紀念屈原外,古時候人們用以祭祖、祭神;根據傳統節氣,農曆五月古代俗稱「毒月」,天氣開始炎熱,也是自然界蟲病滋生的時期,為了祈求祈求神的庇祐,能平安渡過因此以粽子祭神,從此就有民間端午吃粽的習俗。這次活動,帶領各位一起來了解台灣端午習俗、飲食文化。費用|350元/組﹝一大一小,限額10組)地點|林語堂故居講師|賴林素貞 —— 前「東門九如」主廚,現有不為齋‧餐廳當家主廚,最驕傲的是對飲食的堅持、味道的執著,以料理為其終身志業。